馬鞍山新盤鄰近沙灘成垃圾崗 建材登十大海洋垃圾第五位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12/04 16:57

最後更新: 2017/12/04 18:53

分享:

分享:

(經濟日報記者攝)

本港海洋污染問題嚴重,環保促進會從過去3個月於九龍及新界海岸地區檢獲的3000多公斤海洋垃圾,分析發現,玻璃碎片、塑膠碎片及發泡膠碎片繼續蟬聯十大垃圾的三甲,佔總垃圾量4成。玻璃碎片按年「跳兩級」成為榜首,檢獲數量逾1.35萬件,比去年急增2.13倍,並集中於鄰近海鮮美食村的沙灘,如鯉魚門及屯門三聖村;去年未有上榜的建築材料,今年再度成為十大海洋垃圾之一,並且排行第5,撿獲數量按年增兩成半,主要出現於有樓盤工程附近的沙灘,例如沙田區的海星灣及烏溪沙沙灘。

(圖片來源:環保促進會)

環保促進會高級項目經理蔡鎮鵬懷疑,有人蓄意將玻璃瓶打碎再棄於泳灘或海岸處,而本港玻璃瓶回收點不及三色回收筒多,向來多集中設於工商大廈或酒吧附近位置,建議當局於海邊燒烤場、海鮮酒家及休憩設施附近增設玻璃瓶回收點。他又指,檢獲的建築材料中,多屬木材、磚頭及以麻包袋盛載的碎沙石等,不排除有人於泳灘海岸位置非法棄置或頃倒建築廢材,未必與近年新建樓盤或海景盤量上升有關。

環保促進會表示,排行榜上雖有5項屬即棄用品,但部分如發泡膠、飲品膠樽及瓶蓋的數量,則分別比去下跌4成,相信與近年興起以環保物料製作的替代餐盒有關,社會對發泡膠的需求降低,亦反映市民開始意識膠樽氾濫的問題。該會項目主任何正愉相信,隨政府及團體陸續於個別場所禁售樽裝水,料膠樽及瓶蓋的數字未來會繼續下降。

蔡鎮鵬稱,活動中烏溪沙沙灘拾獲最多垃圾,相信與其鄰近市區、且屬非康文署直接管轄的泳灘有關。另外部分垃圾從包裝上可見為來自香港以外地區,相信是由周邊地區隨洋流漂浮至本港水域,反映當地公眾的公民意識仍有待改善。

(圖片來源:環保促進會)

環保促進會指,海岸地區的浮遊垃圾是傳播疾病的媒介,有殘餘物或食物碎屑的浮遊垃圾更可傳播大腸桿菌;玻璃、金屬和鋁罐等亦容易令泳客受傷及感染疾病,若海洋生物當作食物誤吞亦會造成傷亡。

該會建議,政府各部門應加強對棄置建築廢料的執法,尤其靠近航道、河流及海岸的建築地盤;提醒市民要對自己活動所製造的垃圾作出合適及合法的處置;各機構應盡量採用可再用的餐具及鼓勵自備餐具水樽,減少棄置即棄用品及不必要的垃圾;政府應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環保機關合作減少垃圾由周邊地區流入本港水域並隨着潮汐漲退衝到岸邊。

該會今年9月至11月期間統籌及舉行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海岸清潔運動」,透過2700多名義工,為本港24個海岸地點進行了53次清潔運動,清潔的範圍合共撿獲3286.6公斤的垃圾。

(圖片來源:環保促進會)